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深入研究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一次以全会决定的形式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闽南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保护区,承载了丰厚的历史积淀,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文化古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泉州经济社会建设飞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文化发展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距离,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与我市的地位尚不相称。因此,我们就如何紧密联系泉州实际,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以下建议:
一、努力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闽南文化的传承要与创新相结合,既继承其优秀传统,保留其独特的地方风韵,又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使之更具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任何文化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将随之丰富和发展。闽南文化也不例外,我们要弘扬闽南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就必须关注时代前进的步伐,把好时代的脉博,在弘扬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让其充满生机,这样一来可以丰富其内涵,促其向前发展,二来可以更符合时代的节拍,让更多人所接受。所以,我们建议,创新应作为闽南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创新要注意在保留其优秀、独特的地方风韵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促其发展。闽南文化的传播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从内容到形式,事实上已不可避免地接收了时代的信息,自觉地吸纳了新的养份来改造自己和发展自己,但仅仅这样不够,需要我们将“创新”这个意念进一步融入社会实践中,主动地去改造和发展它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努力推进闽南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结构,历史上的泉州古城是府、县治所,文化是泉州古城的灵魂,古城文化是海内外泉州人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良性互动和持续发展。从实践上看,闽南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处理好保护和利用闽南文化遗产的关系,确保闽南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利用闽南文化遗产资源的过程中,要克服短期行为,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文化遗产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眼前一时的发展,要使闽南文化遗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愿望,又不损害和危及子孙后代的需求和愿望。建议适当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指标考核,合理保护和利用闽南文化遗产,最终到达地方文化事业与地方经济良好互动,共同发展的最佳效果。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共政策的连续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求政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闽南文化遗产合理保护和利用的各项立法进程,以制度乃至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闽南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工作有法可依,走向规范性的法治道路上来。政策稳定,公众放心,政府公信力强,社会的参与热情就高。还要加强制度创新,修改不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法规,细化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闽南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协调,全面规划泉州闽南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工作。讨论闽南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不能只局限于现今的鲤城区范围来思考。泉州古城富于历史文化内涵,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民俗项目都不是孤立存在,要保护闽南文化遗产,如果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区域的项目,反映出来的古城文化将是不完整的。因此,在制定闽南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规划时,既要体现鲤城的现状,又要顾及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历史上的晋江县域,包括鲤城、丰泽、洛江和晋江、石狮的历史关联性,力求较完整地反映闽南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
(4)组织社会参与,形成闽南文化遗产合理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各地的经验表明,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政府引导,专群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专门机构、专业队伍总是少数。泉州是一座乡土情结很浓的城市,市民热情参与和社会化的研究活动是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特色,社会上有很多热心分子,其中也不乏有意从事这项保护工作的社会人士和退休专家。据了解,厦门、漳州早已成立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辅助力量,在调查、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作用,而泉州至今依然空缺,建议主管机关加强这方面工作,并对民间保护工作和研究力量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努力推进闽南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概念上是有一定的区别,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结构,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往人们过分强调文化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而忽视文化的消费功能,使文化的路子越走越窄,越来越书斋化和意识形态化,导致文化的市场适应性引导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努力推进闽南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加强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闽南文化产品开发、闽南文化市场拓展,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改革文化建设模式,创新经营方式,鼓励和欢迎更多的企业家、文化经纪人(或公司)和资本持有者支持和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引进境内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来整合当地文化市场,使文化在适应市场中获得人才、资源、作品,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据了解,泉州市将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发展文化创意园区,加快泉州总部经济区、泉州软件园、德化陶瓷文化创意园和中国(惠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研发、投资、 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完整的产业链。建议在实施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中应注意:(1)抓机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闽南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经营机制;(2)抓龙头,通过整合资源发展闽南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的整体功效,大力发展闽南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3)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突出闽南文化特色和价值,同时,抓住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闽南新文化,提升闽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品味和价值。
孙春兰书记在福建省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精辟概括了“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16字“福建精神”每一项在泉州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能找到无数的印证,也是800多万泉州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现,是泉州文化精华的凝结。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精神为契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紧密结合泉州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为泉州市的文化强市建设添砖加瓦。
(民革泉州市委宣调处 谢凤娟)